图片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_真钱牛牛app|*官网游戏平台*

真钱牛牛app|*官网游戏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政治 > 社会主义 >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来源::未知 | 作者:真钱牛牛app|*官网游戏平台* | 本文已影响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贡献。这一理论虽未在实践中展开,但其理论价值和探索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作探析。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作了如下评说:“百年的变革始终在抄袭外国与回归传统之间摇摆,时断时续,杂乱无章,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1]”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中国要取得现代化的成功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难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极富创建性地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初步设想。毛泽东比较集中思考这一问题是在 l944年至建国初,主要思想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1944年8月,毛泽东在致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2]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如果没有这种已经工业化的经济作它们的基础,那么,所谓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是不能巩固的。”[3]

在这里,毛泽东反复强调:不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民族就难于真正的独立,国家就无法完全的统一;不建立新式的工业,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也就难于巩固。因此,实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关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统一、党的生死。把工业化放置在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论述,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应该说毛泽东是第一人。毛泽东从中国近代百年沧桑的历史事实中,深深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的重要性,从而发出这一连串惊世的呼声。

2.实现工业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毛泽东说:“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4]”不言而喻,毛泽东认为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是革命战争,解放农民;民主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毛泽东所构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5]”毛泽东把实现工业化看作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之中。

3.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依照孙中山博士的主张,中国工业化将有三种形式,我们认为这是与中国存在的情况相适合的。支配全国经济的大工业,如铁路矿山,应由国家经营发展,其余工业应由私人资本经营。至于对我们巨大的潜伏着的手工业与农村作坊的开拓,我们将依靠强有力的民主经营的合作制度。[6]”“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7]”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来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任务。这是因为:第一,在新民主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已掌握了领导权,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保证工业化完成的政治条件。第二,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式是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状况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坚信,通过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又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激烈的社会问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来。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建国初,刘少奇受毛泽东之重托,集中精力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问题,形成了他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构想,其中刘少奇对新中国工业化问题的论述显得尤为突出和独特。它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和思想,使之更加完善和系统,标志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在中国革命大转变时期,刘少奇反复强调实现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如果说40年代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还只是一种理论构想,那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在革命大转变关头,刘少奇首先抓住了这一中心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1950年,刘少奇在《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指出:旧中国所以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从历史上来说,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现代化的机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还很少,生产力很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外来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中国的长期统治。他接着说: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推翻帝、封、官的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从而解放已有的生产力;第二件事情,就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主要工具,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做好第一件事情的意义,只是解放中国已有的生产力,消除发展生产的障碍,但还不是生产力的直接提高。中国只有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化,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刘少奇最后斩钉截铁地指出:“如果我们在做好第一件事后,不能接着把第二件事情做好,那么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受到可耻的失败。”[8]

刘少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以及最终实现工业化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实现工业化的重大历史意义。

2.刘少奇把实现工业化看作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中心工作,使工业化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1949年8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干部会议上指出:“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经济建设的任务就不变。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爆发战争,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要把中国工业化。”[9]1951年7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的报告中又指出:“在建设时期,除必要的国防外,一切工作和其他建设均配合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1952年8月,刘少奇在给共青团中央第三次全体会议作报告时再次指出:“国家建设工作,是我党在全国的中心工作”,“大的运动今后不可能再有了,主要的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11]。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我们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到在中国实现工业化,这是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纲领的总体精神。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毛泽东本人没有对这一战略构想作详细论述,建议刘少奇向干部讲述这一问题。此后,刘少奇多次指出:“现在就有人讲社会主义,我说这是讲早了,至少是早了十年。当然,作为理论和理想,我们做宣传工作还要讲,而作为实践的问题,十年建设之内社会主义是讲不到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搞呀?还要看实际情况才能答复这个问题。[12]”刘少奇把这个建设阶段称之为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为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做好物质技术的准备。这表明,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前,坚持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为之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3.刘少奇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四步走”的战略设想,描绘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具体蓝图。

1951年7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一文中指出:“经济建设步骤——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倚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3]”这是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四步走”的战略设想的完整表述,同时也是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宏观规划。

第一步是恢复农业和工业。这一步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要迅速恢复生产,必须保证新民主主义各种经济成分都得到发展。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了神奇的恢复和发展,说明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是适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基本状况,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因此,刘少奇把国民经济恢复作为工业化起步前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不能不说是十分正确的。

第二步是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最大特征,区别于后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由于“一五”计划选择了后者,今天,我们很难对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模式做出评判,但是后来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照搬照抄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是行不通的。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提出要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刘少奇大声呼吁:“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尽管刘少奇关于中国工业化“四步走”的战略设想未曾在实践中完全展开,但从今天来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仍然存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毛泽东和刘少奇二人的贡献,它凝聚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心血。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的梳理,旨在让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曾经有过一段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构想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再一次昭示:前辈们的探索成果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渊源;前辈的探索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拓未来的路。

注释: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l997年版,第337页。
  [2][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237页。
    [3][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
  [6][7]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l993年版,第117页。
  [8][14]《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l-4、5页。
  [9][10][12][13]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87、688、689、691页。
  [11] 金春明、朱地:《刘少奇与毛泽东思想》,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真钱牛牛app|*官网游戏平台*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